ID818950214

恭喜你,发现了一个碎碎念的小朋友

心情日记│“没有人会对谋杀不感兴趣”

阿加莎·克里斯蒂娜笔下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嘴边最常挂着的一句话是“没有人会对谋杀不感兴趣”。

所以你看,自古以来,书里书外,都是女人比男人更懂人性。



如果蒙住眼睛 听觉会敏感多少?

讲道理这个问题单拎出来看有点色情了。比如我现在说,眼罩,领带,枕头和耳语。

无数电影和小说里已经用了各种手段告诉你,在夺去某一种感官的同时,别的感官会被无限放大。声音,触感,包括黑暗里的想象力。

那么如果有人把一桩桩精心安排好的谋杀案,贴在你耳边告诉你呢。

犯人,被害者,以及人物群像在你耳边推动着剧情,推着你沉浸在案发现场的每一个角落里。

你听到的是轻不可闻的叹气,绝望的呼喊和内心的挣扎。

所以我时常感叹声音的力量,这种力量通常是抚慰人心的。

It's a kind of brain orgasm I think.




可能和很多人不同,话剧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在于剧院暗下去后,在观众还在低声讨论时亮起的红色“On The Air”.

笔直的,富有生命力的划破了现实和剧目的分界。然后舞台的灯亮起,鱼贯而出的演员,和一个由他们构建的,已知或未知的世界。

其实没有想到作为声音话剧会有还算精良的舞美。以及在我听来算是优秀的光影交互。在无限弱化人物肢体冲突的时候放大的其实是戏剧张力本身。

还有个人对故事的解读。

真的是很妙啊不是吗?

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可当哈姆雷特变得可视化之后,还会对他有那么多想象吗?

所以这个弱化真的很好,它放出了剧场里每个人心里的那个谋杀犯。谁该死,谁不该死,谁又因为什么必须去死。

我是谁,我为什么要杀了谁,我为什么会死。

这不是侦探小说最根本的魅力所在吗?




《帷幕》的结尾,波罗死后四个月,黑斯廷斯收到了一份赫尔克里.波洛留给他的手稿。在手稿中,波罗还原了整个案件,X就是诺顿,波罗杀死了他,然后服毒自杀了。1975年8月6日,阿加莎去世的前半年,《帷幕》出版,《纽约时报》刊登了波洛的讣告——这是《纽约时报》第一次破天荒地报道一位虚拟人物的讣告。

1976年1月12日,阿加莎•克里斯蒂与世长辞。如今,平静的牛津郡乔尔西小镇,圣玛丽墓园的一隅,阿加莎的墓碑就在那里,墓志铭是埃德蒙•斯宾塞的诗句:

劳累后的睡眠,暴风后的港口,

战乱后的和平,生命后的死亡,

让人何其快乐。

2012年11月18日,伦敦西区圣马丁剧院的演出计时器跳转到了25,000。与之相辉映的是戏院外墙所挂的红色霓虹灯,赫然跳跃着“阿加莎·克里斯蒂的捕鼠器,60周年。”

2019年的今天,阿加莎的一幕幕经典剧目仍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演。

评论

热度(1)